初雨池(初期雨水调蓄池)的设置数量和每个初雨池的面积,主要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城市或区域的降雨特点、排水系统的布局、易受污染区域的面积、设计目标等。以下是对这些因素的具体分析和一般性的建议:
一、设置数量

1、降雨特点: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和降雨频率等都会影响初雨池的设置数量。降雨强度大、历时短、频率高的地区,可能需要设置更多的初雨池来应对。
2、排水系统布局:排水系统的布局和容量也会影响初雨池的设置数量。如果排水系统已经比较完善,且容量足够大,那么初雨池的设置数量可能会相应减少。
3、易受污染区域面积:易受污染的区域,如工业区、商业区等,可能需要设置更多的初雨池来收集和处理初期雨水。

因此,初雨池的设置数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规划。
二、每个初雨池的面积

1、设计容积:初雨池的设计容积通常根据降雨深度、降雨历时、汇水面积等因素来确定。设计容积越大,所需的初雨池面积也就越大。
2、用地条件:用地条件也是影响初雨池面积的重要因素。如果用地紧张,可能需要采用更紧凑的设计,如叠放式、地下式等,以减小占地面积。
3、附属设施:初雨池通常需要配备一些附属设施,如水泵、阀门、管道等。这些设施也会占用一定的面积,需要在设计时进行考虑。

一般来说,初雨池的面积可以从几十平方米到几千平方米不等,具体取决于设计容积、用地条件和附属设施等因素。例如,有方案采用每座池容积约为1500-2000立方米的初雨池,并考虑到水池的有效深度、相关附属设施(潜水泵等)等因素的影响,可预留规划用地约800-1000平方米。

综上所述,初雨池的设置数量和每个初雨池的面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规划。在设计和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降雨特点、排水系统布局、易受污染区域面积、设计容积、用地条件和附属设施等因素,以确保初雨池能够有效地发挥防洪、减污和资源化利用的作用。